市场研究协会 会员登录 | 入会申请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严眠期 博报堂人眼中的市场研究业
严眠期 博报堂人眼中的市场研究业



“在博报堂市场部做一个小staff,惭愧,惭愧”这是黎立曙对自己的评价。采访中,黎立曙以广州人特有的谦和、真诚,细述着他在市场研究领域的成长、困惑及对市场研究的感悟和思考。娓娓道来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不知不觉你已经被带入他的讲述中,不象是采访,更象是与一位执友闲谈,在彼此的一问一答中,不时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立刻揭开他的芦山真面目。渴望知道在我们共同追求的事业中,有怎样一批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为人做事的同行,渴望知道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支撑着我们的行业,让我们的事业变得更加精采。
         采访定在中午12点――黎立曙的午饭时间,那天不巧,偏又赶上他身体不爽,但他如约等在了电话机那边。
        你好,请问你是什么时候进入市场研究这个行业?
        黎立曙:我从98年进入市场研究这个行业以来,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个行业。
        我大学学的是贸易经济专业,从做兼职开始,毕业以后就做督导、研究员,后来进入广告公司,在市场部做市场调查,针对的是市场调查公司,
        98年6月到99年底期间,我先后在广州AC尼尔森、广州东方,做兼职。2000年5月我到了精确市场研究中心,在那里做督导,直到02年的5月。辞职后,到了支点市场研究公司,在那里做研究员。大概三个月后,我被“挖”到广州博报堂,2003年与广州神广合资后,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神广博报堂,做本田汽车研究。
        对行业、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都有要求。我这几年来都在研究汽车,从开始的一张白纸到现在有一些积累,现在回头去看那些年走过的路,发觉国内很多公司都缺乏专业积累,而专业方面的积累,对于市场研究人员、对于市场研究公司,甚至对整个市场研究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每天可以碰到不同的东西,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研究都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按照一定的测试模型,做不同的广告,每次碰到的问题也会不同。在解决问题当中,在研究过程当中,对于我其实是一种享受。脑子飞快旋转,想出各种方法来对应不同的研究主体。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你都要做好,因为每天早晨,当你醒来,看到的、要去解决的,又都是全新的问题。
        为什么没有留在AC尼尔森、广州东方而是去了博报堂,从开始的调查公司转为后来的广告公司,是怎么考虑的?
        黎立曙:主要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另外,我愿意尝试新的环境,假如我总在一个公司,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慢慢就会变成井底之蛙。我还年轻,想看看不同的世界。博报堂是广告公司,与市场研究公司之间是客户和被委托人的关系,所以我想去了解上游公司,做为客户究竟是怎么思考,什么是他们最想要的,对日后回到市场研究公司会有很多收益。
        对这个行业,开始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又是一种什么感受?
        黎立曙:我的老板是日本人,他来到中国以后,发现中国的市场调查公司很难能提供一些在他们认为很基础的数据。因为在日本,他们会做一些文本挖掘的工作,但是在中国只有个别公司能提供这种服务,基本都还停留在手工编码,或是直接把原始数据交上去。98年我接触的很多比我入行早的研究公司,现在还在做FIELDWORD(执行),那个时候竞争对手比较少,做事情按部就班,很认真的去做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多,而客户也拼命压价。包括我自己,我代表公司,体现的是公司利益,我的任务是代表公司去跟调查公司压价,但是我不会压得很低,所以我是一个优秀的客户。另一方面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以前可能只需要懂一些交叉表分析,现在还要做很多的编辑业务,在技术方面,比如我们要有试车诊断、聚类、因素分析等等,还有一些文本挖掘,对研究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时间给的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低。
        必须承认的是,这几年调研技术方面是有很多提高。首先是在数据收集方面,以前我们是纸介调查,现在我见过绝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CATI,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第二个就是出现了CAPI――电脑辅助访问。甚至有些公司开始用PARM――掌上电脑做访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然而现在市场竞争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小公司越来越多,这些多如牛毛的小公司,通常是由在大公司做了督导,然后带了一些人跳出来组建的。一些公司包括中型、大型的公司在执行这方面都赚不到钱,这种情况下质量越来越差。比如一个星期六,我委托A执行公司,做广告测试,另一个星期天,我去B执行公司开座谈会,结果发现有个被访者同时出现在这两家公司,摇身一变,名字不同。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是同一个联络员推荐的,这种现象,我在山西也见到过,会虫,在广东这个问题看起来也挺严重,调查行业有必要进行大洗牌,把那些不行的公司淘汰掉。
        您觉得从哪些方面入手可能杜绝“会虫”?
        黎立曙:“会虫”是很可怕的事,他一会是面包车车主,一会儿是SUV车主,你根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甚至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因为身份证什么的都可能是假的,何况换名字。有一次我们做深访,去一个被访者的家里,家里很乱象是刚搬进来的样子,然后我们希望能看一下它的车,(其实我们纯粹是研究,而不是质疑),被访者说车刚拿去修了,没办法,我们看了他的驾驶证,也算是对的上号,当时这个人说在广州日立电梯上班,而另场座谈会他又出现了,不同的是,已经摇身变成了某企业的车队队长。这些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是我没看到的呢,八个被访者里可能八个都是假的。所以仅靠联络员去实施,是“会虫”得以生存的关键。一些联络员没有职业操守,一般三四十岁的女性作联络员比较多,眼里只有钱,一家公司把他炒了,她会换个名字去另一家做,没办法。以前我做督导的时候,发现一个联络员最多的时候,可以在五家市场研究公司兼职,一张名单被重复多次使用,她们身上哪里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啊!
        根除“会虫”我觉得可以借鉴日本人的一些方法。比如,日本人在座谈会结束后,会让参会者拍合照,在合照中每个参会者的图像下面,都有一个小图标,日积月累我们就有人像档案,便于我们日后识别。所以建议我们的公司每一次做完深访或者做完会议,找一个容易接受的理由拍张合影,一般参会者都不会拒绝。另外,如果是做车方面的研究,还可以通过现场招募车主的方式,在4S店里面拦截,或者在停车场拦截,又或者是通过其他品牌特约店的名单交换,来获取被访者名单,最后再通过电话或者其它方式预约,被访者的真实性才能有保证。而联络员方法相比之下,真实性就差得很多,也许日用消费品会好些,大众化产品,大家都用,都会有感受,即使是“会虫”也能说出所以然,但如果研究某一品牌的汽车,那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以前在调查研究公司做兼职也好,现在做客户也好,两种不同视角、不同需求下,如何看我们的市场研究? 
        黎立曙:总的来说比以前还是提升的,一些调查公司还是缺乏专业积累。可能在MC(快速消费品)这方面,还是有些经验或者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但在汽车研究这方面,国内的公司注册的比较少,平时没有做过汽车研究,现在突然改做汽车研究的那些公司,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看,我发给你一个链接(http://www.baidao.net/stat/cgi-bin/threaded_show.cgi?tid=6814&h=1&bpg=1&age=0),是关于客户对调查公司同行们说的话,你们可以看看,做个参考。
        市场研究行业与客户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是客户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做研究。从客户角度也希望国内的研究公司一起成长,但是效果却不大理想。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调查,执行部分委托给国内一家大公司,他们在执行方面还是让我们很满意的,比如,一些被访者没有到会,这家公司也不用联络员,而是用推荐的名单,约见某些特定品牌的车主,但是,最后撰写报告时出了问题,座谈会主持人是位企业经理,他做完主持后又去管别的项目了,他把笔录、录像带交给了一个没参加项目的助理,报告让助理来写,他只是看了一下就交过来了,我觉得特别不爽。结果初稿简直惨不忍睹,把报告发回去,有问题的地方我们一一用红色圈出来,再发回给我们的报告,除了我们圈出来的问题做了修改外,其他地方一点都没变,更有甚者一些重要的结论,那位主持人在开小结会的时候已经得出来了,但在报告中没有体现,甚至那个助理居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我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为了审阅他们的初稿,老板和我加另一个同事,我们三个人一起,一页一页的看,足足花了好几个小时修改。
        进入博报堂以来,我遇到的两件不爽的事情,这是一件,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一件。
        我们委托另外一家公司做执行,这家公司我以前也做过,他们的主持人其实也挺好挺负责的,但是那次他不听我们劝告,没有与我们同乘上午的飞机抵达北京,下午他赶上广州机场关闭,他晚上到的时候,座谈会已经结束了。那次是我自己做的,真是赶鸭子上架,那是我第一次做主持人。
        幸亏当时我们不需要直接面对客户,座谈会是公司内部为了提案收集做的调查,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面对我的上司,我们下午两点的时候已经开始急了,打电话给主持人他还在广州,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好。最后没办法只好让我上。好在我听过很多座谈会,大纲又是我写的,所以我做出来的效果还行。这就是我第一次做主持人的经历,在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
        怎么理解调查研究中的定性、定量研究?
        黎立曙:我理解的调查研究中定性、定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定性研究包含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亦含盖定性研究。所谓定量包含定性,就文本挖掘而言(文本挖掘在国外是热点研究,在中国只有一家公司能做到文本挖掘),一个场景里设定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向左还是向右,看看他们还有哪些次关联,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那些损失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但这样的工作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国内很多大型著名企业都做不了,尽管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可以胜任,或许是比较费事,大家都不原意去做。所谓定性包含定量,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座谈会录像带?目的是重温一遍会议过程,包括仔细观察参会者的手势、表情。我们可以做一个编码,记录第几分钟的时候某一参会者出现的动作,并分析这个动作的含义。在国内一些研究公司设备不够先进,意识又不能与时俱进,他们能做的,能交给你的只是两盘模糊不清的录象带。很多公司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要有单面镜、摄像头、圆桌、麦克风,所有这些设备仅是简单的copy,是其他公司的克隆。我的头跟我说,他很希望多一个摄像头,这样可以看清每个人的脸,因为一个摄像头只能看清人的一边脸。在东京博报堂的会议室里有六个摄头,他们在监控室里看到的是每一个人的脸部特写,只要某一参会者发言,就会有这个发言人的放大特写,这在中国是不可现象的。
        市场研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素是什么?
        黎立曙:国内公司,重视更多的是生意来源,不是技术。可以理解,毕竟生意来源是生存的底部,中国公司解决生存危机之后,才有可能谈论技术、设备、分析人员素质及其研究水平。温饱还没着落呢,如何谈论质量?
        物质基础是源源不断的生意。据我了解很多公司报价很低,有一次我们同时找了五家研究公司,价格跨度居然达到40万,最低的20来万,最高的60来万。很难相信,那些如此报价的公司,怎么保证质量的同时,还可以争取到他们的利润。现实是国内这些公司能够而且习惯了低价生存。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需要调查公司的服务,他们提供服务,做为被服务对象,我们当然不能纯粹把他们当一个体力劳动者,因为他们投入的是全部经验和全部知识。选择这个公司就是选择研究人员的全部经验、知识,凭着对研究的理解,对执行的尊重,我不赞成低价运作。我们提供给他们适合的价格,甚至主动提出加价建议,或许我们希望的研究质量会好很多。
        一个好的客户,我希望是应该在市场调查做过,懂得研究,体会那种辛苦。一个项目,或许我们并没有很多要求,而调查公司却要忙好一阵子;或许我们一个小小的修改,他们就得同时运作几个城市。因此作为客户,我们应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企划阶段,运作中争取不出太多问题,虽然他们不会再追加我们的钱,但他们已经实实在在的付出了很多,互相体谅、包容、配合,我们的事情会做得更好。
        做BBS斑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黎立曙:早些时候我在调查公司做事,空闲时间特别多。因为没有国内客户,业务量不是很多,能解决温饱。边做督导边学习,督导做多了是很乏味的事。2000年的时候,我们有了呼叫中心。当时是针对国内企业的IT经理做的,极少满街跑,只在呼叫中心内监控他们。我们一开始是CALLCENT,后来CALLCENT都变成了CATI,闲暇时间特别多,与其无所事事,不如自己去学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为以后的发展,积蓄一点力量。我大概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自学统计知识,先后看的是调查研究中心出的《统计研究方法》、柯惠新老师写的《民意调查实物》,书里所有的习题我都做了一遍。
        做斑竹其实非常偶然,因为不很明白多维量表,SPSS认怎么样的数据,以及有关录入软件的问题就上论坛咨询,从此愈发不可收拾。
      从客户的视角看,你认为国内与国外优秀的调查研究公司有那些差距?
        黎立曙:我觉得主要是技术和积累方面存在一些差距,比如硬件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数据库,客户可以依据需要调出来查看,另外就是用心程度,很多调查公司给我们的报价单都是错误百出,单价×数量还有乘错的,不用函数功能,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甚至包括与我们合作过很多次的著名大公司。连一份报价单,都不能认真完成,客户怎么可以放心把项目交给他们呢!我看过日本公司发过来的报价单,在报价单里详细填写了象时间进度、价格等等指标,让客户看了以后,所有疑问都能在这个报价单上直接找到、解决,不需要再打电话去询问,诸如这个地方好象有问题,那个地方好象错了。报价单是小而言之,小中见大啊!大的方面讲,如何控制我们的报告质量,如何让我们的研究员学会发掘事物本质,如何提高项目研究水平,以及培养优秀的座谈会主持人等等。
        对市场研究的憧憬?
        黎立曙:这个行业之所以可以待这么久,不是为了赚很多钱,如果纯粹为了赚钱,或许其他行业机会更好。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行业,为这个行业感到自豪。说一件事情给你听,每次去客户那边开会都会有很多人参加。客户那边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求每次会后,每个人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公司有些人就会把发言省略,也许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被对方认可,怕客户扫兴。其实不然,因为每个客户都希望花钱请你,是能够听到你的声音,至少是对你意见的信任和重视。如果忽略了客户这种感受,做的不是那么好,那么他的那种信任和依赖可能会变成一种厌恶和距离。
        我对调查行业还是有信心的,目前调查行业处于低潮,真的是处在严眠(严冬的睡眠:编者注)期,动物经过这样的严冬期,有些会死去,但这并非是件坏事,不好的被淘汰,春天来的时候那些优良的公司会好起来。
        再发给你一个链接(http://www.3see.com/bbs/viewtopic.php?t=3771),是与美国同行的探讨,也是我的亲身经历。
         严冬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黎立曙说调查业的春天,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我们不再为低级错误而烦恼,我们会用很认真很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个项目,无论这个项目是大是小。还有我们的执行质量,我们的报告水平,都能不同往昔,能做到这些我们就知足了。


撰文:刘向清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友情链接
中国信息协会    国家统计局    涉外调查许可证办理    中国数据分析师官网    APRC    ESOMAR    GRBN    
 
CMRA微信公众号   CMRA微信号

关于协会 | 会员专区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1号北京一商集团大厦308室 电话:010-64087451,64087991

Copyright 2015-2025 www.cmr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才智达

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8404号-4 京ICP备180384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