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简历:
Wendy Fan
Research Director of Qualitative Study
Horizon Research Consultancy Group
Master in soci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Wendy has 14-years of experience in marketing and polling research, is a P&G certified moderator and has spent the last 11 years as a Senior Focus Group Moderator. Her experience includes being a moderator at more than 600 Focus Groups. Wendy also possesses substantial research experience in exploring potential customer needs and motivations, with specific experience in product concept testing, brand image, customer lifestyles, and cultural studies. Within the last 5 years, major international clients include Nestlé, Shell, GM, Redbull, Pikifou(French), and a number of famous Chinese companies such as Vanke, Yili, Hisense.
笔者印象:自信、灿烂的笑容;主持人特有的亲和力;亲切、开朗的声音;很容易让我们的谈话变得自然、流畅。
看着这个行业发展起来
范文:我入行算是比较早了,从93年开始,所以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通常这个时间让人听起来会感到很惊奇。当时这个行当是非常非常新的,行里的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之前也没有学过这个专业,那时的学校也没有开设关于社会调查的相关课程,书籍也很少,尤其是在操作层面的,大多的书籍是偏理论性的或是说学术层面的实施,而不是商业上的实施。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我可以感受到这个行当一点点地发展,以及这个市场一点点地成熟。
入这个行之前我是在师范大学读的地理,入行后又去学了社会学。我第一次做主持人大概是在95年,那时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只知道要问这么多问题。后来,大概是98、99年,公司也开始有培训了,从理论的角度上来探讨座谈会应该怎么做。
优秀主持人应具备的品质
范文:对于优秀的主持人来讲,性格上至少是乐于与人交往的,也要特别地有求知的意向,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要特别关注细节。因为这是市场研究的特点。座谈会就是要发现一些细节,发现一些很细微的差别,或是内在的心里的东西,需要一层一层拨开挖掘才能发现。因此我认为优秀的主持人要特别有求知的欲望以及对细节的关注。
还有一点我认为主持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访问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访问。可能不光是主持人,而是这个行当就在于要特别关注你的研究对象,较少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你的研究上,尽量保持一种中立。所以我觉得长期的职业习惯就能培养出这样一种人格特点。
在工作状态里的主持人,性格上需要亲切,要能很快地与调查对象打交道,深入这个话题,所以亲切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亲切一方面是平和的态度,包括语言和对交流对象的体贴。另一个需要具备的就是坚定,如果不是有一定强制力的人,在座谈会上很可能被别人牵着走,而不能整个推进这个访谈。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性格上自信,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这种权威性的表达是比较平和、亲切的坚定,在语言表达上是委婉的。
优秀的主持人需要非常强的敏感和警觉,一方面,在研究上我会发现这是一个点,对研究有价值的点,我会继续深入,或者是讨论跑题了,我要尽快结束这个的话题,以及气氛的把握,过冷或过热,都须要这种敏感和警觉。
主持人的脑子要能够比较快速地处理多事物,座谈会的时候一方面要知道你的研究的内容以及提纲的内容是什么,还要知道刚才那个人说了什么,怎么接,场上人都是一种什么状态,我都要协调好,脑子里要快速处理多项事情。
主持人应该是一个能够自热的人,在座谈会之前你就很投入,精力就很饱满,这样你才能带动其他人同样饱满地投入进来,有带动力的主持人会更加适合气氛的创立。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来自热,可能是性格上的原因。在会前与与会者聊天,提前进行热身,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但我自己并没有那样做,但这样其实感觉会比较尴尬,他们坐在那里很紧张,而我一进去很煽情地就开始了,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有点什么问题,但是还好,一般10分钟后他们就忘了这件事了。我在会前也会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说安排记录员或者是安排客户,从我自己来讲,不想在会前和与会者有交流,我想全心在我的事情上,让我的心情可以按照我的节奏进入到会议中。
对于快速组建团队和带动团队工作的能力也是比较重要的。在我看来,小组的讨论就是我们临时组建了一个工作团队,为了完成我们的这次要讨论的工作主题而临时组建的,我要很快地让他们进入和我一起工作的这样一个角色,他们认同他们互相是一个团队,我又能带动这个团队,他们能够跟着我快乐地工作,在这两个小时之内至少保持着这样一种角色的状态。
主持人还要有一个特征就是要非常有见识。这个见识一方面是对研究这个层面的,理论啊专业啊这种见识;另一方面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多余常人的见识,无论你谈到什么话题,我都能有一些了解。这一能力是我日积月累得来的。通过我的观察,确实有一些人在这方面差一些,在生活中他的求知欲很弱。我做的领域很杂,这也为我见识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女主持人更具优势
范文:主持人的气质、形象与与会者搭配是比较好的。例如做中学生的座谈会,主持人的打扮就不要显得太成熟,而开老板的座谈会,你就要显得阅历很丰富,跟他有很多生活经历的共通点。但是,总的来讲不可能有那么多主持人,同是主持人也没有那么局限性。
我觉得就现在的市场调查来看,一个主持人在28岁到35岁,一般就有足够的阅历也有比较宽泛的上上下下的配合的能力,这会是比较合适的。太老或太年轻能控制的领域会少一些。就我个人来讲,男性的座谈会我明显能感觉到会有一些问题,你能与他们聊得很好,他们也很配合你,但是相对来讲是一种礼仪上的对女性的尊敬和配合。肯定会有一些话题是面对女主持人时不会谈到的,所以我觉得在做这些研究时,女主持人是会有一定损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的选择是要考虑的。女性主持人对细节通常会关注的比较好一些,也能够照顾到场上人的感觉。男主持人比较突出的优势在于对问题的总结,不论是座谈会上做一下总结,跟与会者进行探讨,这能够加深研究的深度,在会后的总结上也能体现出,可能与男性的逻辑思维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访问高端客户的时候,座谈会应用的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深访。在访谈的时候,男女各有千秋。男性应用的可能是他在知识上面和受访者的探讨,而女性则是发挥性别优势,可以激发男性的谈话欲望,不是从知识上激发,而是人际交往上的激发。我个人感觉在主持上女性可能更具优势,但是在一些特别的访谈中,男性是有自己特别的优势的。
一个星期熟悉某个行业
范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专攻,也没有觉得哪个领域做起来很辛苦,只是在男性的访谈中感觉会有一些损失。我之所以什么领域都会去做,原因在于他们虽然谈论的话题不同,人也不同,但实际上对我来讲我研究的都是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消费者他的需求是什么,本质是一样的。我不是特别担心背景资料的收集,因为做市场研究这个行当,已经很习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熟悉某一行业。而且作为主持人你了解的程度只要达到一般消费者的水平就足够了,你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和他交流了,你就能研究出他的需求了。可能是我做这一行业所练就的本领。
座谈会的类别与局限
范文:一类座谈会是比较简单的测试性的,我可能只是想了解一下现场的反应,我可以马上得到一个结果,客户在后面可以马上看到这个产品到底受不受欢迎,什么地方有问题。这种测试比较简单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具。
另一类是和定量研究相配合的,深入挖掘一些深入的定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纯用简单的交流方式,我认为是不太好的,还需要借助很多的工具。这些工具大多是心理学的测探工具,它是为了挖掘人的心理感受或是潜意识的感受。也许消费者自己都没有感受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也是座谈会的一个局限,就是过于依赖于语言,一旦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很难交流。而测探技术能够跳过语言,用图片、音乐来让人们表达或发泄自身的需求。还有一个方法上的局限,就是座谈会能让人在现场扮演一个跟生活里的自己很不像的人,表现自己想表现的那一面,而不好的则被抛弃掉。座谈会如何避免这个,来研究他真实的人生,我们现在也有很多探索,比如我们会在座谈会之前会给他留一些作业,或者我们会配合一些到他家里去做的访问,陪同他买东西什么的,通过这些能够看到他更加真实的人生。座谈会的时间很有限,一共2个小时,还要有半个小时热身,研究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面对十个或八个人,针对每个人可能只有十几分钟,但我却要研究很深很深的话题,我觉得是完不成这样一个工作量的,因此会配合很多下面的工作,之前的或之后的。我们现在会将座谈会和其他的定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的做法可能是做十个深访再做三组座谈会,但这全都不是一个人,一共是四十个人在被访问,而我们现在可能会把全部的研究方法都集中在一个人,这个人既要做深访,要去写日记,又要来做座谈会,这样在每一环节安排不同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个人有完全的比较深入的了解,就可以针对这个人的需求有一个比较全方位的解释,否则会感觉是断的,是三个人拼起来的。
用新的方法或是用比较多的测探技术的话,是很花时间的,研究的主题就不能太多,基本上是在一两个点上步深入研究,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座谈会的要求。如果你每点都问到了但问得很浅,那基本上只是一个定量的研究,失去了定性的意义。测探研究与与会者的理解力素质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经常与会者会超出你的想象,即使是你觉得文化水平低,但只要使用了合适的方法,他们的表现也会很好。我经常会想如果是我坐在那儿,我可说不出来这么多东西,但他们却可以。
关于培训
范文:主持人的培训可能需要一个三天到一个星期的集中学习,这个过程中既有理论的讲述,也有实践的机会,比如说提纲的撰写、主持的实践等。然后是到真正的项目中去实践,这时需要一个师傅去看,去给予指导和建议。之后你可能又再结合教材,对那个东西有更深的理解。以前可能知道但是做不到。
食品――调动气氛的道具
范文:我觉得调动气氛的比较有效的道具是座谈会的食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主持人要很好地利用这个食品,这是一个能让大家轻松下来,也让主持人轻松下来的东西,而且它是带有奖赏性质的。比如说谈了很久,有一两个与会者谈得很好,那你就可以特别给他们一些,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吃东西。主持人也要吃,这样大家都能轻松下来,你也能轻松下来。我认为食品的准备是很有技巧的,尤其是一些孩子的座谈会,食品就更加有效。
第二个比较有效的工具是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我觉得主持人可以经常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什么事情,虽然只是这几个字,你完全可以用其他的中文字代替,但我觉得恰恰是这几个字有非常神奇的效果。其实它是一种精神,贯穿始终,你可以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身体语言,都能让他们感觉到不是我们和你,而是我们是一起。我们一般会努力让他们有这样的感受。其实这不仅是座谈会,和家人交流或是和部下交流时,如果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个都会很好的。如果说座谈会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话,我比较推崇的就是这两个。
主持人也是研究员
范文:我们公司主持人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座谈会的访问员,他是一个研究员的角色,从前期的设计到报告的撰写都会负责的。我们公司的主持人主要是从研究员培养上来的,只有几个是从资深的访问员培养过来的,但他基本上是不负责写报告的。
一般报告在座谈会之前就已经有了大体的形态,只是在座谈会后把资料填进去,然后做一些比较或是深层的分析。每场座谈会结束之后,不管客户要不要求,最好都要写一个小结,而且在座谈会结束30分钟之内,下场座谈会开始之前就要写好。不然下场座谈会开完,这场的东西你就会比较模糊。小结不要求多规整或是多全面,但是这场座谈会非常突出的感觉要记下来。
座谈会是一场演出
范文:一个好的主持人在一场座谈会中起的作用我觉得是50%。另外的50%与两个方面有关。一个是整体的比如座谈会提纲的设计,会对研究成果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个是与会者的遴选,比较合适的与会者会帮助你讨论很多东西。我常常会感觉到座谈会就是一次演出,所有的人在那个时候必须又良好的表现,没有重来的机会,再来的话还要重新投资。因为投资是很大的,所以必须在之前做好准备。
主持人角色扮演要根据地域而有所不同
范文:国内外主持人更大的差别是在区域文化上的,与会者也是一样。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与会者就会很不一样。上海的很遵守规则,很少迟到,在座谈会中间大家都会很守规矩,没有谁特别积极地发言或是开玩笑,但是你问到他的时候也会很配合地回答,会场气氛会感觉很好带动,但也不会很热烈。而在成都,你会发现气氛不用你带动,他们自己很快就能熟起来,你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气氛的调动上,只要考虑你的研究就可以了。基于不同的与会者,基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主持人在角色扮演上要有一些不同。因此我认为国外的主持人的风格与他们国家的气质也是相关的。
方言的听说能力也很重要
范文:我认为主持人有多语言的能力是最好的,尤其是在中国,有方言的听说能力是最好的。语言的障碍对于结果是会带来一定损失的,我们在招募的时候可能就要招募那些会说普通话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过滤。而且有些人,说普通话就会感觉很累,因此他就不太想说。我能做到的是我能够听懂四川话,但我不会讲。在语言的选择上也要特别注意。我上星期到广州,我就会跟他们说,我刚到广州所以不太会说广东话,因此要辛苦大家讲普通话,这样讲,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地方,就比较能被理解。
主持人的三点论
范文:一个好的主持人有三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要有见识,这对于经常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是对于沟通技巧的学习。座谈会主要就是利用这两种工具来研究。第三是个人素质的选择,他是不是有亲和力和沟通力。
采访/撰文:任东瑾、刘向清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