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是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营业额上。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却创造了业界的一个小小的传奇。为了深入对央视的探究,我们既采访了船长陈总,又与大副们侃了侃。听过不止一个人说名如其人,最如实的体现在“大智若愚”的陈总身上。以前与陈总有过几面之缘,但从未有过深切交谈,感觉周围的人都比较毕恭毕敬,于是内心也平添了几分敬畏,采访之前一直在打鼓如何开场,但是采访刚一开始,陈总爽朗的笑声,就立刻驱走了所有一切顾忌。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央视市场研究
陈若愚:央视的发展有一个规模的基础,最早是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的一个部门,观众联系组,为台里做一些调研工作,86年开始委托其他机构作收视率调查,92年在全国20个市县,跟地方台合作建立了观众调查网,开始自己做收视率调查。样本组每天作收视日记,每周由访问员收回日记卡,交地方站(地方电视台管理),由地方站录入和回传到中央台,中央台集中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每周提供全国和各地收视率。3年之后,地方站扩展到51个,已经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但是因为技术上仅仅是模仿的方式,所以,虽然在网络运作管理上比较成熟,但在后期处理、数据分析方面比较原始。
这么大的网络连续运作,而只有中央电视台一家出钱支撑,每年经费都增长,中央台觉得负担沉重,问我们能不能去社会上挣钱,我们也认为这张调查网留在台里不是长久之计,对事业发展不利。比如,受中央台人事指标影响,没有办法招聘人;费用投入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在台领导的力主下,我们从电视台独立出来了。公司独立后,一下子招了30多人。而且也有了中央台这样大的客户,所以生存是没问题了。但中央台不可能管你一辈子,一定要尽快学会自立。_
合资建立央视-索福瑞的初衷:一是经营二是技术三是中立性
陈若愚:对于当初合资组建央视-索福瑞(CSM),一个是考虑到我们不太懂经营管理,另一个就是数据的后期分析能力很弱,当然,还包括研究公司的中立性问题。我们的数据给当时的4A公司,他们看了以后不明白,我们说怎么会不明白呢,我们的报告跟BBC出的报告一模一样啊。现在才理解,他们说不明白,是因为我们的数据生产系统不是国际通行的系统。对外国人来说,使用熟悉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系统没有风险。而理解一个不熟悉的系统,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很大风险。通过4A公司从中牵线搭桥,我们把收视率这部分业务,从公司业务中分离出去,跟TNS共同出资,建立了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由于公司仅仅是把收视率业务分离出去,留下的业务,都是刚建立起来的新业务,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留下部分的发展就面临很严峻地挑战。
发展才是硬道理
陈若愚:中国的市场调查行业是在一个外部环境成熟,内部环境不成熟的环境下生存,人家外部成熟的公司全进来了,内部不成熟的客户你敷衍一段时间还可以,一旦客户看到成熟的市场研究之后,你就没有出路了,所以一定要赶在这之前快速的发展自己。
我们刚出来的时候,宏伟的蓝图是要做一个最好的民族品牌。第一次跟TNS合作成立央视-索福瑞的时候,大家说怎么感觉跟卖国似的。现在对这个理解不一样了,如果想做民族品牌,首先第一步要立得住。现在这么一个国际化的浪潮,谁知道这公司明天是谁家的啊。
想清楚这个了,就认准一个目标“发展才是硬道理”。
关于改制
陈若愚:我们从台里独立出来,与TNS合资成立了CSM,我们自己这边还是一个全资的中央台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的几块新业务渐渐形成规模,我们认识到,研究公司的核心能力在于研究技术,研究技术不是用几年、十几年时间的摸索就可以立足的,它需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由于外国专业市场研究公司很快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本土公司来说,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摸索和积累经验,所以要在短时间能与国际大公司竞争,只有进一步改制、合资,才能保证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决定把公司的部分股份出售给有实力的TNS集团,,所以,有了目前的CTR。
我们刚从台里独立出来时,对我们不看好的人挺多,感觉整个一个大国企,和其他调研公司完全不是一路。我们有软肋,出身于中央电视台,对公司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是我们觉得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明确自己的方向。
CTR的第一批创业者:激情有余经验不足
陈若愚:我们招聘的第一批人,多数没有市场研究的从业经验,都是对这行比较感兴趣的人,大家热情特别高涨,来了之后敢想、敢干。
公司成立初期,有赖于我们很强的执行能力,这是我们能生存下来比较大的优势。再有一个就是大家热情比较高,无知者无畏,什么都敢做。这样懵懵懂懂闯过了最初的生存阶段。过了这一段,CSM成立以后,我们就有了学习的榜样,从CSM的管理模式、营销策略、分析模型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
人员流动使公司更具活力
陈若愚:公司的人员就是这样,有跟着公司一起成长的,有中途离开的,也有不断加入的。人员的变化也非常有意思,创业时,多数不懂调查,但非常有创造力。逐渐开始吸引规模较小的本土市场调查公司,这些人有一点土生土长的调查经验。随着公司的成长,开始吸引外资公司里很有经验的中国员工。现在,公司对外籍员工也很具有吸引力。
目前各家公司都有员工流动的问题。正面地看,人员的不断流动,对原有员工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华南(RI)公司的陈进说过一句话:一个有经验的员工,即使他在公司呆的时间不长,他的经验和思想也会留下一些,是好的东西,沉淀到公司里面,能够为公司增加价值。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经典。人走了对公司是有损失,但是他总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人来人走很正常,会使公司更具活力。
我们公司最开始的流动率特别底,其实不动也不好,新的东西进不来,旧的东西也带不走。现在人员每年都有流动,给新人的加入留下余地。新人给了公司新鲜的感觉。
5大系列产品的成长经历
陈若愚:我们最开始选择产品的时候,一方面依靠员工提建议,一方面参考公司的资源优势,以及产品之间的配合度;同时,我们也先和一些重要客户沟通需求。员工建议,除了收视率,我们还可以做消费者研究我们说那就试试吧。消费者固定样组挺有发展前途的,好吧,有宝洁公司的支持,我们有执行能力,96年4月份开始做。有了收视率,觉得还应该做广告监测,因为这两部分应该配合在一起使用,95年底开始做广告监测,97年做媒介研究,98年又开始做读者研究。 这样逐渐形成了公司五大产品系列。
我们这五个部门是独立发展的,事业部制,部门的人员配置,产品发展方向,给了部门很大的自主权。因为产品的特点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不同,非常有利于各部门管理者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成长。
我们连续性产品在国内做得比较好,这就带动了个案研究。现在,随着市场对数据解读的需要,我们开始通过不同数据、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和解读商业和市场问题,这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因而也更有竞争力了。
中央电视台是生母,但不是养母
陈若愚:我们刚开始出来的时候,90%以上的业务都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现在占的比例越来越少,ctr这边的业务,来自于中央台的收入只占到6%以下,随着业务量的扩大,每年都在递减。
我们刚刚独立经营时就很清醒,只能靠中央台发展,不能靠中央台生存,一定要自己出来找市场。所以,从开始,我们就没有过安逸的日子,一直都很有危机意识。关键是,我们所有员工都是招聘过来的,他们的独立意识、危机意识很强,这就与一般国企员工不同。我们公司非常得益于最初的招聘政策。
对我们来说,中央台既是最大的股东,又是最重要的客户,如何向中央台提供被认可的优质服务,是一件很战略的问题。坚持面向所有客户、坚持中立、公正,这不仅是公司生存的基础,也是最终取得中央台和市场信任的法宝。中央台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我们很多新项目,中央台都是我们的第一个客户。在为中央台这个重量级客户服务的过程中,确定了我们项目的起点都非常高。
CTR的规模
陈若愚:CTR正式员工420多人, CSM有170多人,,营业额05年底是3亿4千5百万,减除内部关联交易之后是3亿4千万左右。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司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因为盘子比较大,我们的增长速度没有整个行业增长得那么快。行业增长速度是20%多,我们是17-18%。
目前,收视率、广告监测的增长空间会越来越小,其他业务的增长空间还比较高。我们的目标是跟上行业的增长速度。
央视未来发展的构画
陈若愚:其实我觉得,短期内,我们向外发展是不可能的。TNS现在是我们很重要的股东,我们不会马上考虑到国外去发展。
做国内最大的公司是我们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现在,全球都在盯着中国市场,国内市场前景广阔,,没必要跑出去抢别人碗里的饭。5年、1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把中国这块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层层管理,疏而不乱
陈若愚:我们的管理线路比较清楚,公司总裁、副总裁有分工,总裁一般是管到产品总经理(部门总监)这级。
我的重点是考虑公司整体的发展策略,比如公司的弱项在哪里,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公司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公司还有营销副总和财务副总。
每个产品部门的总经理,考虑的就是自己的产品怎么能立于不败,并且具有成长性,同时考虑与核心产品相关的新产品开发。
我们对员工培训很重视,不仅每年给总经理(总监)做管理培训,也会为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提供精心设计的培训和训练。
公司有一定规模的时候,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人说,十人的公司靠老板,百人的公司靠管理,千人的公司就要靠文化。我们现在属于靠管理的阶段。
过去我们大家心有灵犀,靠着默契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现在人越来越多,对管理和规则的要求就越来越多。我们五年前开始建立很多制度流程,包括ISO9000, 都是为了将公司打造成一部运转良好的机器,保证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换上新的马上可以继续运行。对中国公司来说,强化建立一个有高度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的公司运营系统非常重要。
我们开始这样做时,员工有很多想法。说国际上不再流行流程管理了,现在流行人性化管理,我们为什么还用旧的管理思想。我认为,就像盖房子,地基很重要。发达国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历史,人们遵守规则的基本素质已经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就好像在相同的基础上搭建不同风格的房子一样。在中国,这种素质建设还不到位,提倡人性化管理,还没有一个好的基础。
合资公司里面的党支部
陈若愚:在我们这家合资公司,保留着党总支和工会委员会的组织建制。我们毕竟是中央电视台系统下的公司,公司党组织按照中央的部署开展组织活动,每年发展新党员。新员工入职,党团员必须把组织关系转过来。每年七一我们都组织活动,比如组织参观西柏坡,辽沈战役纪念馆,狼牙山等等。公司的党员在公司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于工会组织,任何一个公司都应该有一个站在员工角度说话的组织,所以,工会在公司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工会做了很多工作,开展摄影比赛,拔河,唱歌,爬山、钓鱼。同时,也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和广电总局举办的各种比赛,我们常常能拿到名次。每一次拿回名次大家都很开心。
我们会通过方方面面的组织建设,来增加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不是一句口号
陈若愚:从目前来看,我们自有的企业文化特征还不是很强。跟我们所期望的有一定距离。一个企业,当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取向上可以达到一致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形成了,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我们原来想得比较虚,以为我们倡导一个词,大家都这么说就行了。公司刚建的时候,我们发出去的第一份招聘广告,就说,希望你具有这样的素质: 敬业,合作和开拓。大家都觉得这个提法很好,很先进。
实际上这几个字,仍然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可以做到。有人说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爱好,他的价值观。是的,我很欣赏这六个字,我也希望公司的多数员工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目前我们公司的制度建设,对于保证一个公司正常运转已经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我们现在不会因为某些员工,甚至是某些重要员工的离开,给公司造成重大的损失。我们自己有很快的修复方法,只要选好了人,机器就会继续运转。
我希望以后,文化会起更重要的作用。有了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大家一起工作会成为一种享受。
我认为事情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能跨越一个企业成长的历史阶段。拔苗助长不会有好结果。别人怎么评价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现在最该做的是什么。这就是CTR哲学。
掌舵人
陈若愚:我刚开始也不是做这行的。刚到中央电视台,就赶上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组织首都新闻界,到浙江搞调查,我参加了,知道原来有这样一种方法作调查:抽样,设计问卷,写研究报告,一路学下来,有了一点调查常识。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编辑,但是在调查和经营管理方面没有经验。
我的长处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属于急用先学、活学活用那种人。可贵的是,公司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批得力、能干、适合公司的下属。这些年来,我的一个深刻体会,当领导必须是好舵手,但一定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得最好的人。这样才会有更多优秀、专业的人才展露才华。
女强人?
陈若愚:我属于那种有责任感,有悟性的人,但不是强人。
人家要是有了一,我会往二三四走,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一,我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我就是老师教出来的好学生,中国式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你就举一反三往下做。别人有一个火花儿,我可以让它燃烧起来。
所以,我不是原创型的,而是能够触类旁通,比较有悟性的人。
基本上,事业和家庭我划分得很清楚,在单位就想工作,在家基本上不想工作,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一般不在下班时间给我打电话谈工作。在家里,我只是妻子和母亲,会尽量让自己做一个体谅人的妻子和母亲。
对协会和秘书处的期望
陈若愚:协会最重要的工作是能够把会员凝聚在一起。让我们的会员能够按照市场研究行业的规则做事,提高行业的水平,使整个调查行业在社会上有地位。
协会是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经常坐在一起聊一聊,是一件很好的事。
别的都先不说,把我们常提的几件大事做好了,就是协会为会员作出的非常大的贡献了。
采访/撰文:臧晔
陈若愚简历
陈若愚 总经理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1年完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工商管理课程。曾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观众研究负责人,全国电视观众调查创始人之一。
主要业绩:
-1986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调查系统,1992年联合地方台成立全国电视观众调查网。
-1995年3月奉命组建独立法人企业央视调查咨询中心(CVSC),出任总经理。
-2001年该中心改制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
-1995年10月,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授予的“信访工作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