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原因,我去过慧聪几次,她位于紫金花园类似于民宅(商住两用)的最顶层,每次去都是他们公司的职员下来接我,自然熟门熟道。这次却不同,前台接待的先生大概已认识我,只问我找谁,便简要告诉我路线,让我与以往相反的方向径直上楼。任何一个陌生环境都会让我找不着“北”,问路自然免不了“向前走,有两个透明的玻璃门,第二个门就是……”职业女声告诉我。“副总裁”门上这样写着,我确定无误,便轻扣房门,里面没有任何声音,于是我更重的敲了起来,屋内依然毫无动静。“午睡呢?”想着便看了一下手机,两点整,是我们约定好的时间,我拨通了姚总的手机“姚总,我好象在你门外,可是你不开门”“你走错了吧……”“单声道”瞬时变成了“立体声”,我循声望去,见一位学者模样带着和善笑容的眼镜先生朝我走来“不好意思,我以为是这个门……”眼前的姚总比我在网上寻到画面清瘦许多,很快我已经坐进了姚总宽敞的办公室,一杯水,一杯茶的聊起来……
■ 34岁的副系主任
姚林:我是八三年七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八五年五月份,担任南开大学经济系的副系主任,经济系是南开大学的招牌系之一,提拔这么年轻的人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后来去了日本,当时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深造。毕竟做学问的人,总是想出国看一看学一点外面东西。镀金也好,学习也好,总是要去感受一下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一样的研究,希望回来之后,会做得更好,一去就是近八年的时间。。。。
■ 没有想过下海经商
姚林:97年开始准备回国的事情,97年下半年、98年1月份、六月份多次回南开谈工作及待遇问题,基本上还算满意,所以当时根本没想过自己会下海经商。
■ 契机:
姚林:在日本我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和慧聪的老总顾凡生我们都是朋友。97年底他回国办事,正好赶上顾凡生做一个日本项目,他帮助做一些翻译的事,两个人闲聊的时候就提到了我,听说我要回国当教授,顾就萌生让我去慧聪的念头。慧聪从92年到98年仅北京公司已经发展到500多人,在全国各地也发展了分公司,整体而言已1000多人,公司已初具规模,当时凡生已经意识到公司这种直接管理形式,垂直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自己亦没有精力事事过问,企业面临着管理模式亟待更新,管理人才奇缺的困境。(当年我去的时候,慧聪只有三个副总裁,都是慧聪的创业者,其中有三位30岁左右的女性)。
■ 心动:
姚林:我的朋友把这些信息带到了日本,98年6月回国期间,我在慧聪呆了4、5天,用以了解这家公司,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于教授的生活。此后的日子凡生找我谈了几次,加之感觉这个公司还不错,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有一群朝气向上的有识之士,是可以做事情的地方。其实在大学里做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宏观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与实践是有区别的,而商场就像大的实验室,很多东西可以在其中实践、验证,可以更好的施展拳脚。
■ 学者与商人兼顾
姚林:当初自己天真的希望既可以不脱离学校,也可以兼顾公司的研究,鱼和熊掌都为我所欲。当这种想法真的付诸实践,才发觉自己错了,因为三心二意必定一事无成。
■ 行动
姚林:离开南开大学将近八年,虽说自己学成回国,可是人物皆非,事态变迁,已经远不是原来的模样,又逢慧聪提供给我这样的机会,最后终于决定放弃以前的职业,投身商海。
■ 领导创建了慧聪媒介数据研究中心
姚林:98年带着一腔热血,身负着慧聪赋予我的重大使命正式加盟慧聪。早在96年之前,凡生就开始筹谋,建立媒体广告公司、广告商务全方位服务的全面监测体系。然而由于原始数据库不全面,没有办法按照既定目标去建设、实现这样的想法,为此,慧聪决定重新建立,包括软件开发、培养建立录入规则、录入方式、方法、产品研发等一整套系统。耗时将进两年时间,我总算不辱使命。
就这样由凡生策划,我负责实施的“慧聪媒介数据研究中心”营运而生,建立并运行着中国最大的媒介广告与产品数据库,以及慧聪报刊资讯商务网。就平面媒体广告监测而言,慧聪应该算是最好的、最具规模的。与当年慧聪目标、发展战略、产品都不太一样。第一年属于“监测年”,监测80多个媒体,其中主要是为IT业提供服务,主要是为行业客户服务,并没有给媒体、广告公司服务。
■ 第一个客户
姚林:99年冬天我的第一个客户――北京青年报,他们到数据采集基地参观,看完产品听了数据介绍,就决定购买我们的数据。尽管当时我们提供的数据,产品还没有完全形成,外界也没有任何宣传,很多人还不知道有媒体研究广告监测这项业务。
■ 第一次亮相
姚林:1998年8月怀柔某度假村,市场研究协会某次会议,参会人员每人2000元,花了8000块钱带了三个人参会,未发一言,两日里初识了业内很多朋友,收获良多。
■ 第一次发言
姚林:2000年10月市场研究协会某次会议,我第一次做了发言,第一次让业内人士了解姚林究竟在为慧聪做什么。两次会议之后真正拉开了市场推广、宣传、销售的帏幕。要知道2000年的慧聪算上北京客户,销售额仅有20几万,压力、机会都是空前的,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
■ 不是一名“非常好”的管理者
姚林: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与在大学里管老师、学生不同。企业就是企业,以利润为导向,需要赚钱,需要控制成本。企业员工就是来打工的,而管理者却不能仅把他们作为劳动力对待,从文化素质而言,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要给他们机会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样他们才会有在企业工作的成就感、荣誉感,同时更要给他收入,民以食为天嘛。企业员工的管理凭借学校式说教是不行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甚至有时候需要很残酷的制度去规范、去管理,而在大学里是不可能的。曾经总是给别人讲如何管理,讲的头头是道,真的轮到自己管理企业,才发觉理论贯彻于实际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到现在为止,我可能是个不错的研究者、专家、学者,却不是一名好的管理者,至少与好的管理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 希望是专家、学者,而不是商人
姚林:在公司里大家都称呼我老师,业内的很多朋友也习惯这样称呼,而几十年教师情结,又让我更偏爱这种身份,所幸我们的行业也需要专家、学者,没有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个纯粹的商人我是做不来的。
■ 学者麾下的员工
姚林:以专家、学者身份管理企业、管理员工优势与不足并存,事物总是多方面的,有些问题像双刃剑。所谓优势,就是我的员工像在一个组织里,一个学习性的组织里,不断的学到东西, 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感到自身价值提高,这种价值提高不仅体现在工资上,还表现为自身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是更加长远的、这也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这样一个学习性组织总有学校的影子,作为学习型组织领导的我则是老师、是后勤部长,为大家提供条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最大的不足就是管理上的宽容,虽然员工都希望领导宽容,但是作为企业,领导的过于宽容不利于制度的贯彻执行。毕竟作为公司来讲完全一种商业行为,人与人的关系,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服从利益原则,也是商业化关系。很幸运慧聪的老板容忍我这样的工作方式,公司又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持我,按习惯于自己的模式管理员工。
■ 数据库与专项研究
姚林:慧聪的媒体研究是从数据库开始的,就目前而言也是全国最好的数据库。但是一方面从创造效益价值而言单纯的数据库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仅有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方要求,就拿慧聪主要客户媒体而言,现在媒体对数据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发生着革命性和质的变化。
从五年前大多数媒体不需要数据,到后来很多媒体需要数据;从数据只是为了给客户看、只为推广宣传,到后来走向市场,媒体自身需要数据;从低层次、初级需求到媒体求生存,以扩大市场份额为导向、为目标,媒体亟需市场研究、策略等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品,与我们的媒体共进退。为适应市场变化、市场需求只有通过专项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据库功效,从数据中挖掘各种研究成果,解决客户多项问题,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数据库的价值。目前我们着重在专项研究上下功夫,开发各种产品,而产品开发又是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之上,专项研究和数据库对于当下的慧聪是齐头并进的。
■ 差异化竞争――聚焦媒体
姚林:慧聪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产品就是只做媒体,而且主要是平面媒体,公司之间存在差异化,不会因同种产品发生直接竞争,好像各做各的事,各走各的路一样,一来可以做得比较深、比较专一,二来亦可避免恶性竞争。
■ 创业版上市不仅为了圈钱
姚林:慧聪上市不只是为了圈钱,因为圈钱的手段有很多,不一定通过上市。当初考虑更多的是变革体制,希望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怎么做更好。很多大、中型公司包括很多媒体,有种误区,以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企业就可以发展壮大、勇往直前,没有做好事情,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实际上一个企业发展到某种程度,钱只是次要东西,很多企业没有做好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是团队问题、是机制问题。再多的钱也总有花完的时候,当钱不能再生钱,造血机制出了问题,企业就又回到那个缺钱的状态,恶性循环,所以,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一劳永逸。
■ 上市后的艰难
姚林:很多人羡慕上市公司,其实作为企业,上市后的经营变得更加艰难。因为上市后的公司已经成为公众公司,公司的形象、一举一动、财务状况、营运状况变得公开而透明。企业不仅仅要为公司内部人负责,更要为股东负责,因而做起来就更加艰难。
■ 建立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
姚林:慧聪曾迷茫过,作为成长性公司,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我们无从做起。我们想去学习,而且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企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我们甚至曾经讨论过慧聪是建立联想模式,还是建立惠普模式,或是建立什么模式,最终我们发现慧聪就是慧聪,任何一个企业模式运用于慧聪都不适用,没有现成的模式,只有慧聪模式才能适合慧聪,其他企业模式整套搬过来,慧聪一定垮台。任何一种先进的模式,都只能借鉴某些基本理念,而不是具体操作。
■ 慧聪的凝聚力
姚林:“让知识运用财富,让科学改变人生”,是慧聪的价值观。目前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尊重知识,让知识发挥价值,创造财富,同时也让知识运用财富。过去我们只想让知识创造财富,不想让知识拥有财富,当知识既能够拥有财富又能够创造财富的时候,知识就留住、就发挥作用了。要留住人,就要先让知识发挥它的作用。这也是慧聪对几百名员工提出的问题。慧聪曾经实行全年中每人都是慧聪的股东,力求改变过去国企那种体制模式,让员工持股,逐渐改变公司的股份结构。当然,个人的领导魅力也是吸引员工、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一个因素,而我的人格魅力更多体现在我是老师、是师长。
■ 合资、合作并非企业发展的唯一
姚林:企业要想发展自己,就市场研究行业而言,走与外商合资或是技术联盟是其中一条路,但并不是唯一的路,同国外合资也好,合作也罢,主要是吸取人家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型、管理经验。但并不意味离开这些东西企业就做不好、做不大。因为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太年轻,整个市场也不很成熟。靠企业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研发自己的产品也可以将企业做好、做大,毕竟条条道路通罗马。
就慧聪而言,它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APP)的合作,是资本的合作。APP通过投资占有股份,但不进入慧聪的经营管理 。钱多了,想做的事、能做的事就多了,发展速度也较之前几年快了许多,特别是2001年以后,发展更为迅猛,我想这与APP的注入是有关系的。
■ 四个专业公司
姚林:慧聪由四个专业公司构成。首先,是慧聪商情公司,是慧聪起家公司,也是慧聪最大的公司;其次,是慧聪广告公司,主要经营电视台的广告代理;再次,是慧聪软件公司,主要是开发核心产品网络的搜索引擎;最后,是慧聪市场研究公司,其中包括行业研究和媒体研究。
姚总的随和非常人可及,头天的约访第二天便能如愿,这在我采访史上又填新笔,结束的时候,姚总戏言将来做个“行业分析师”,说这话的脸上溢满了笑容,挥之不去……时隔多日,仍令我记忆犹新。我从心底祝福姚总和他未来的研究圆圆满满。
文:刘向清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