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感觉蒋总是那种典型的北大人,率真,执着,开朗,幽默,又有几分桀骜不驯。蒋总的谈话中信息量非常大,而且经常语出惊人。开卷是市场研究行业独辟蹊径的一匹黑马,蒋总在市场研究行业中十年的摸爬滚打,一定会给仍然在这个行业摸索的从业者以启示。
PS:每次的编者按,写的都是编辑自己对被访者的感受,每一次采访,编辑都希望抓住被访者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全面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但是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编辑个人的感觉难免有偏颇之嫌。访谈的个中滋味,还要读者仔细品味才好。
“亚太”未果
蒋晞亮:我是1995年入行的,最开始投简历给亚太,亚太没要我,投给零点,零点要我了,那是1995年的5月份。在零点做了一年,1996年6月份出来自己开了第一家公司,叫“未来之路”, 2000年的时候把未来之路关掉了,因为他当时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有我,我不做了,他就一点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了。1998年到现在,做开卷7年多的时间了。做行业研究我们算是比较早的了。
创业之初年度计划“泡汤”
蒋晞亮:开卷是1998年开始做的。1996年的时候市场研究公司还不多,1998年以后作调查公司就多了起来。1996年开始作调查的时候想法比较简单,认为年轻人出来就是打拼,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有问题。第一个是发现所有的年度计划都没有价值,因为你接到活儿就很忙,接不到就闲死。当时公司只有五六个人,多的时候有三四个项目一起做,忙得要死;有的时候两三个月,一个单子都没有。原来计划的人员培训等等,忙的时候什么也做不了,就是拼命干活。第二个问题是谈客户,大公司可能不会老总亲自出面谈项目,像我们小公司,老板会亲自去谈项目,有时候人家看到你老板都来了,可能会接到单子。
国际化-联合-产业研究
蒋晞亮:那个时候的单子只有五、六万块钱,我每天都在想:这样的单子需要多少才能堆出一个几百万的大单来。大概做了半年左右,我觉得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个是国际化,就是卖。但是我那个时候一点卖的机会都没有,第二个是做联合,当时也试图联合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小公司,但是我们当时的想法可能太一步到位了,我们想大家都不做老总了,一块儿都当股东。但是也没成。第三就是做产业研究。我97年5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想做开卷,那是自己开始做公司之后的一年。
小型公司一定要做产品
蒋晞亮:在当时的条件下,认为小型调查公司走行业发展的路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调查公司除了商业问题之外,内部问题也比较大。比如人员流动,你根本没办法阻止。目前咨询公司也是这样,谈客户是不敢让员工去谈的,全是老板自己谈,防止人员流矢带走客户。所以企业内部无法打造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当时就坚信,一定要做产业研究,要做产品。
掺和速递、电信业
蒋晞亮:当初我跟EMS一直有合作关系,我就想看看做速递行业行不行,谈了DHL、Fedex等几家,那个时候速递只有那几个大公司,现在很火的同城快递还没有起来,他们的说法都很简单,可以给我做,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给其他速递公司做,我发现这个行业只能做一家,那这个行业就太小了,根本没法活下去。
那个时候电信行业我也掺和,当时也有公司愿意跟我合作,但是跟他们一谈之后我发现不行,太尖端了,他说的话我根本听不懂。那个时候主要是做设备,运营联通还没起步。而且电信市场太大了,我一旦做了,肯定成为别人的铺路石。
注册资本金只有八万
蒋晞亮:图书行业从1997年开始接单。因为爱看书,图书行业的人认识的比较多,最开始是给朋友帮忙,做几个出版社的调查。他们就讲,这个行业没有调查公司。当时有一个BOOKtrack在英国95年起步,美国的叫BOOKSCAN,成立的时间比我们还晚。当时两家公司做的都不大,后来AC尼尔森把两家都收购了之后,才快速发展起来。
1997年开始想做的时候,发现书店的POS系统用得很少。十几万个品种如果全靠手工录入的话,肯定不现实,98年再一调查,发现可以了,一年的时间POS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几倍。那几年书业信息化的发展很快的。刚开始做也没想那么多,开卷的注册资本金只有八万,我把其他方面赚的钱全投进去了,还跟朋友借钱,借了有一百多万。
“撑”出来的“开卷”
蒋晞亮: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讲职业规划,我就从来没有过任何规划,都是水到渠成,自己把事情做好了,机会自然就来了。我找好了一个点,我就一直往下做,但是当初图书市场非常不市场化,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培育市场,培育客户,有长达两年的时间一个客户也没有,当初熬得很苦,有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总觉得不甘心。一方面,手上有大量数据,一定有它的价值。公司刚开始只有十个人左右,跑数据都是我自己去跑,南南北北,98年,大概有50家大的书店。我们现在有1100多家。另一方面,前期投入了那么多钱,如果不干,也得另谋财路还钱。做了一年半以后,终于见到了曙光,开始有客户购买了,也开始有其他人认可这个东西的价值了。因此不停地跟自己说,再撑一撑再撑一撑。
“服务”换“数据”
蒋晞亮:前几年刚开始做的时候,跟书店要数据是非常容易的,现在很难了,因为书店意识到数据的价值和保密的问题。我们与书店合作了这么多年,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书店对我们也很放心了。前几年书店没有这个概念,给就给了。目前我们只是打打电话,甚至有些书店主动把数据给我们送过来。我们得到的这些数据都是免费的,否则我们是买不起的。而且对于大书店来说,给多少钱对他们都没有太大意义。他考虑的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你给他们提供的服务。我们是以服务换数据的。
我们的工作是把全国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给书店一个综合报告,刚开始书店对我们的报告还将信将疑,甚至我们做了四五年,还有书店问:你们免费给我们提供服务,公司怎么活啊,要不我们给你点钱吧。我们跟这些书店的关系都非常好。每个月都会做自己的文摘,采购指南、市场调查的报告,届时都会免费送给他们。
图书市场的壁垒
蒋晞亮:开卷现在有五十多人,公司这几年的增长速度放缓,当初选择图书行业基于这样的考虑:太大的行业做不动,太小的行业吃不饱,图书行业就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行业。开卷做了七年多,到目前为止没有竞争对手,大公司不愿涉足,嫌这个行业太小,小公司有心插足,难度又太大。别人进不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数据不标准,它搞不清楚这个数据为什么不标准,不标准在什么地方,想把这个弄清楚了,至少得一年时间,数据不标准害了很多人。但是也部分成为进入这个市场的壁垒。
产业经验积累为咨询
蒋晞亮:以往个案调查、咨询我们都不做,推掉了。现在我打算慢慢接触这方面的项目,我们数据营业额放缓之后,需要开拓新市场。我们目前的产业经验积累做咨询也是可以的。现在麦肯锡,埃森哲也在给图书行业做过咨询,他们的方案各个方面都很好,但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不够,所以如果我们介入的话,应该还是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三位一体――咨询,数据,监测
蒋晞亮:我们现在努力拓展上下游的业务,我们三个公司,分别叫做开卷咨询,开卷数据,开卷监测,原来我们的业务是从书店拿数据提供给出版社,现在我要从出版社拿数据提供给书店。这个业务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实际上他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书业的数据录入问题,每一本书出来之后,都是要录入数据的,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每个大的书店每年都有十几万本书需要录入,一些大的发行集团有20多个人专门负责录入。第二个问题是行业数据标准化。
B TO B是中、小企业不错的选择
蒋晞亮:对于那些想做大的企业来讲,行业研究不是很合适的,你再大,池子就那么大,几千万也都到头了,我曾经算过,我们如果做到四千万,那就顶天到头了,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做多了。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在一个行业中深入研究,你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对产业的深入理解,对于很多中小调查公司来说,BTOB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拓,企业的天花板正在出现,我最近一直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拓展业务。对于我本人来说,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一直是我的性格,我不愿意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有很多的事情是独一无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寻找,或者是如何取舍的问题,下一步我仍然希望可以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意,但是一定要跟目前开卷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这样才有挑战性。我相信最近的几年我一定可以做到。
欲与尼尔森合作
蒋晞亮:英国尼尔森图书公司也有三个公司,跟我们差不多,BOOKDATA是做书目的,光在英国就有160多人,BOOKSCAN是做监测的,全球才有30多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是BOOKNET。我们跟尼尔森在合作事宜上已经商讨几年了,我的三家公司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合作的话也是统一打包一起合作,对于数据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下游,现在1000多个书店都在用我们的数据,我们从出版社拿数据他们就可以用,我们现在是免费的,如果想收费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三家公司如果只合作一家,它们之间的互动性就不够了。尼尔森自己本身也有BOOKSCAN, BOOKDATA,跟我们这边可以对接。
客户知道你、认可你最重要
蒋晞亮:做行业研究的品牌优势是很明显的,个案的公司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几乎所有的款项全部都是年度预收款。我们的现金流非常好。有些客户一签就是三年五年。
在图书行业,所有的大媒体都会跟开卷合作,因为没有别的机构有能力做这样的数据,现在新闻出版署、中宣部一些部门也在使用我们的数据。政府的部门,除了新闻出版署和中宣部的出版局,其他的地方出版管理机构也是要购买的。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你,我们说的目标受众,在我们这个行业,所有的客户都知道你,都认可你,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图书行业除了我们基本上没有数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会有一个数据,剩下只有我们有数据,当然也有人曾经涉足,但是没有活下来。书跟很多产品都不一样,不像烟,一个牌子可以卖一百年,书这个东西卖个三年五年就不得了了,很多书都是半年就死掉了。每本书的投入都不大,它很难做成一个长线的产品,一年有十几万个品种,个案的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做,只能用零售研究的方式。
风险、机遇并存
蒋晞亮:一个行业还没有人做的时候,肯定是有机会的,但是风险是极大的。就像穿鞋子一样,你要说服他穿鞋子,但他说两百年了我都没穿过鞋子,你现在要我穿鞋子,所以第一步是说服。我们在前面大概一年半的时间里,一分钱收入都没有。之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到了第三年的时候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爱你没商量――“中立”的开卷
蒋晞亮:行业研究的价值在于,第一信任感非常重要,所有的人都相信你不会跑掉,不光是我们的客户,书店也是一样,他们都相信我不会跑掉。因为开卷除了图书的业务之外,没有其他的业务,所以不可能把这个业务扔掉做其他业务。第二个,是对行业的理解,所有的出版社,书店一想到数据服务,包括咨询,一下子就会想到开卷。国外大公司进入中国,每个都一定来找开卷,这是了解中国图书市场必经之路。我们是一个很中立的机构,开卷的原则之一就是不介入出版、发行和零售的各个环节,你一旦跟客户有了竞争的关系,客户就无法对你有足够的信任,你的数据公信力就没有了。
行业研究――信息服务商
蒋晞亮:其实我自己不把开卷定义为调查行业,我们更准确地说是信息服务商,数据服务商,信息服务里面有一大块是数据服务,调查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说其它公司进行行业研究的话,我也建议他们不要把自己定义为调查公司,商业形态一定要发生变化。调查公司的难度很大,如果这样的话你就没有知识产权,我们现在跟我们的客户签约都要规定,我们提供的数据他们不可以给任何第三方使用,所有权是我们的,只有通过这种连续性研究你才能扎进去。有些行业的确可以通过一个个案一个个案来做,但是这种方式最终很难搭建一个很高的门槛。
知晓自己是龙是鱼
蒋晞亮:人有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是龙,也希望自己是龙,但是就现实来讲,这是需要资源和机遇的,当然有一些特别厉害的人,即使没有机会他也会创造机会变成龙,鲤鱼跳龙门不是谁都能跳过去的。来我公司应聘的人,我都会跟他讲,你要想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浑水摸鱼的人,你不要来我这里,因为开卷非常干净,因为这个社会有非常多浑水摸鱼的机会,你到开卷来是浪费。做了这么多年,我对自己的商业判断力还是蛮自信的,包括进入这个行业,切入这个点。我对商业的把握我是很自信的,但是得看机会。
不给回扣
蒋晞亮:我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是比较死板的,比如给回扣这件事,我个人不太能接受,也不太会做,现在我们公司是从头到尾没有回扣。不管是给下游还是上游,回扣这个问题一旦形成习惯了以后就非常难改回来,整个公司内部也会有问题。客户认可你,不是因为你给他回扣,而是因为他认可你的价值。只有用这种方式才会做得比较踏实,才能够让整个公司真正在核心能力上下功夫,才能够真正努力做到客户第一。
唯责任难养
蒋晞亮:所有的素质都是可以培养的,只有负责是不能培养的,国际上人力资源机构作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的成功人士,内向外向,是否能言善辩都不重要,他们的共性就是责任心,这是最基本的。在我们公司,基本的财务信息是封闭的,书店的信息是封闭的,其它的全是开放的,我们相信员工,员工对客户也要讲求诚信。我在公司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做到,他们对客户也是一样。开放也是我比较强调的一点,我说一个人最担心的不是这个人不能干,而是这个人不能接受新的东西。一个人在自己不会的地方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很容易的,在自己会的领域接受别人的批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说这个是开卷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小公司“练活”,大企业打“杂”
蒋晞亮:开卷找人是非常难的,有一点比较欣慰:就是好员工留下来的机率比较大。最开始的时候人不容易招,虽然我们在薪资方面并不差,小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方面有问题,基层的人很好找,中层的,有些想法的人非常难找。这可能也是中国目前所有企业共同的问题。
现在有些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期望值又很高。我有时间讲,选择小企业有小企业的好处,发展的空间大,大企业你就层层往上走,走到40岁的时候成为一个高管,能挣不少钱。但是能力同等水平下,小企业不比大企业挣得少,发展和锻炼的机会更是多很多。
从发展的角度讲,小企业给你练活儿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多的。我们现在做咨询会跟麦肯锡,埃森哲合作,你来到公司就有机会跟这样公司一起做事。在大企业,你要打几年的下手才有机会接触项目。
弄清自己的商业模式
蒋晞亮:我有时候觉得调查公司的人在给客户提供商业判断分析的时候,首先应该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搞清楚,你说别人有没有核心能力的时候得想想自己有没有核心能力。当然对很多企业来说,活下来是第一步,但是当你生存没有问题的时候,就要把你的核心能力打造出来。
我们市场调查行业也是这样。我以前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笑的,我们总是在告诉别人你应该做规划,做战略设计,可是那个时候市场研究公司自己根本没什么战略,差异化,都没有。说别人的时候很容易,但是自己一点都做不到。
我们要反省,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可能是有问题的。自己最强的地方也不要大意。我们一个新的公司交给一个伙伴全权打理,我跟他说,你放手做,不要受我原来东西的限制,因为做企业的时候非常容易受到原来成功模式的影响,但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原来跟现在做事情的环境不同了。
蒋晞亮简历
现任开卷书业信息服务机构执行董事/总经理
1969年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县城;
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
1991年参加工作,在国营系统做“螺丝钉”2年;
1993年跳出国营系统,到一个台资软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
1995年到零点调查工作,有幸进入调查行业;
1996年独立创业,成立“未来之路市场调查公司”,该企业最后关闭;
1998年正式介入行业调查和研究,成立“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