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学学生到第一批市场研究公司老总
黄学平先生16岁考入暨南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广东省统计局工作,毕业前参与了第一份访问员执行工作,从此便于市场调查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广东省统计局工作的10年间,黄学平先生坦言“会有被捆绑住手脚”的感觉,因为那个年代政府机构参与市场研究无非是为机构内部增加一点福利,积累一点“小钱柜”,不可能放开了做,二者政府的工作与自己个人的事业根本就是两回事,“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于是,1996年经过一个月的思考,黄学平辞去处长职务,退掉了单位的房子,拉着妻子一起住进了出租屋,彻底告别了在统计局的“公务员生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期。“当时我就想,反正自己也不喜欢,时机成熟了就说干就干吧,有舍才会有得嘛!”
在统计局的日子,黄学平先生接触了当时中国最早一批市场调查项目的运作,包括承担香港市场研究社、模范、SRG(亚太市场研究公司)等最早在国内的代理执行项目,以及中国电视观众调查、中国广播收听调查。访问员、督导、研究员等工作为他将来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回顾这一段日子,他幽默的说,那是十年过得并不痛苦。因为虽然当时是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工作,但“我知道我肯定不会在这里呆一辈子的“,不喜欢不妨碍把每件事情做好。实际上这份工作也是有乐趣的,“做事情嘛,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且收获也不小,比如说对宏观市场的把握、管理上心得、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等等,这些对后来的市场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
赛立信公司并不算90年代初这一波下海创业潮中较早的,但从一开始,黄学平就很清晰地将其定位地“高一点”──聚焦研究。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激情就是一直推动黄学平和赛立信向前走的原动力。“不仅是创业需要激情,做市场研究这个行业更需要激情。这个行业太苦了,没有激情根本做不下去。”对于每一份提交给客户的报告,我们都要求必须有创新,这是赛立信创立伊始就定下的对研究员的硬性规定。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既有的模式套下去,那肯定不会有进步,而在我们这个行业,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给客户的每一份报告,都要有新意和亮点,帮助客户挖掘新的价值才是我们的价值!
赛立信的第一个项目是GE ,广州通用金融服务,这是在广州的一个合资公司,当时他们要了解其分期付款业务的市场状况。就这样,从一个项目开始,充满激情的黄学平开始了自己的市场研究公司经营之路。
聚焦专业化才是立足之本
聚焦专业化是赛立信的一大特点。最早的赛立信也是从做个案做起来的。2000年左右,赛立信开始逐渐往专业化方向转变。这个转变的决策来源于对行业的观察:
2000年黄学平先生在参加广州第一次市场研究行业大会的时候,发现大会规模很大,有五百人的规模,当时这在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当时的研究行业大概有20多个亿,这在全国范围内只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这么小的蛋糕却有这么多吃蛋糕的人,“这是有问题的”。
公司实务的情况也在映证这一洞察。成本在不断上升,带来个案利润的不断下滑,没有利润,公司就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没有发展后劲,这个行业就很难继续前进。这样的市场变迁推动赛立信将产品做得更精、更细,以满足客户更细的需求,这样也就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
征信业务是赛立信专注的第一个领域。专业化的道理也就是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因此赛立信从一开始就强调始终保持差异化。竞争者研究这个点,就是赛立信差异化的落脚点。
竞争者专项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两大薄弱区,一是多泛泛的竞争产品分析而缺少深度的洞察,研究又缺少第一手资料;二是信用调查方法上比较难,要完全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形成有系统的调查手段比较困难。赛立信的竞争对手专项研究就是针对以上两大问题完成了突破。通过将深访、数据、内部信息搜集等形成的素材与竞争者分析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比较有壁垒的一块业务。现在赛立信也已经成立了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这一块。
目前在竞争者专项研究领域,赛立信独占鳌头,“大概每年一千多万的营业额”。由于这一块研究需要很强的调查能力,特别是个人调查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比较数据库的在行业和公司层面上的积累和支持,以及市场研究的独到行业视角,目前赛立信在这片专属蓝海中“缺乏比较高层次的竞争,因此就缺乏一个很好的发展。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就不能很好地挖掘需求,也不能有效促进进步。因此就会使得发展显得有点慢。”
发展专业化是目前中国本土公司的唯一出路
公司发展到现在的阶段,黄学平坦言“面对现在这样一个规模,实际上再做的话是挺难的”。因为前面有国外公司、合资公司,他们已经做得很大了,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等等也已经很明显。这种竞争环境下,本土公司很难办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走专业话的原因,无论这个专业化专到什么程度,都必须要做下去。现在再拼专项研究、个案,其实很难拼。就算能够活下来也活得很累。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专业化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壁垒,哪怕只是一个领域,只要你能在这个领域做的很细、很精,做出一个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一战略指导下的赛立信,将原来的媒介研究部单独组成了一个媒介研究公司,这个媒介研究公司的定位非常明确而简单:专门定位为广播调研,说白了就是提供广播收听率。因为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只做广播不做电视或其他,赛立信的广播研究一直做得很踏实。
广播业在电视时代之前相当辉煌,电视一普及,广播就不行了。这个颓势一直延续到2000年,之后,随着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千万普通家庭,广播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市场重新认可了广播的价值,特别是广告价值。这样,无论是看到机会的市场还是收入多了的广播,都有对广播的收听数据等研究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当时做广播收听率的一共有6家公司,后来变成了赛立信、索福瑞和尼尔森三家。其中索福瑞和尼尔森都是做电子数据调查的,兼做一下广播,只有赛立信是一直专门潜心做广播的。
“实际上,广播调查这个市场我们培育了10年。”黄学平说。这是一个充满困难的过程。最早的时候,收听率的概念都没人懂, 所以赛立信98年的时候就先统一收听率跟占有率这两个指标,之后在全国广播业内的大大小小的会上不断去介绍 、去推广。同时,赛立信的广播调研技术也在不断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赛立信不断规范广播调研市场,推动广播的这个市场整体往前走,也提升了自己的品牌。2004年赛立信研发了BEPS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用监测数据和一些其他的方法一起对节目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这样广播研究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另外,赛立信也在进行全国70个城市持续调查的同时,出版广播调查方法和应用的方面图书,向市场推广其概念和操作方法。目前赛立信的广播报告基本都是免费公布给市场的,这对广播业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激情地专注,稳健的成长
谈及个人特点,黄学平先生说“我是个很有激情的人。”激情在黄总看来,就是干什么事情都会很努力,很专注,都回保持这种高昂的状态去面对它去解决问题。在创立一个公司的不同阶段,这种激情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确实很困难,要吃饭,就要多做很多。“我想市场研究公司的,这些老总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经历过这种阶段,在起步的时候,公司很辛苦的。”慢慢走过来的,肯定都是有激情的。但这一段经历也让第一代市场研究公司的这批老总们受益非浅,一方面,都是从最基本的执行做起来的,因此大家对数据源等都很清楚;另一方面,这些老总是随着公司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其管理能力、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家都是从无做到有,从执行公司到研究公司。除了国外公司,第一份研究报告几乎都是每家公司的老总自己写出来的。从最初的稚嫩到成熟的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老总们提升的学习能力可能对公司经营至关重要,因为管理、创新、学习等等方面都解决了。激情是从以开始就贯穿的了,没有激情这股劲儿,你可能还可以做下去,但很难脱颖而出,很难在十年以后还跟得上大家的步伐。
激情的发挥是着眼于点滴细节的。从底层做起,把根扎深。比如在运作的时候,就是要想好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做好,怎么样去管理好这个访问员,怎么样监督质量。将满腔激情转变为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的去学习、去琢磨、去了解,事业也就做起来了。
事实上,这些年,黄学平也是这样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走过来的。从开始的跟同行学,跟客户学,到09年回学校读博士,一直不变的是他的那份激情,以及由激情转化而来的学习力和执着。
网络调查,一块我们还没有找到钥匙的前景市场
对于目前市场调查行业中逐渐兴起的网络调查,黄学平先生认为,总的来看,未来前景应该是很好的,而且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式。但目前网上调查这一块还仅仅是处于一个开始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拿到打开这个市场的钥匙“。目前,广东赛立信还没有在网络调查领域投入太多。
对黄学平先生的专访,持续了2个小时,言谈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黄学平先生身上的那股激情与专注的力量。目前赛立信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落脚在竞争情报研究和广播媒介研究这两块的蓝海定位之上。黄总称这是“总归要找到一条小路,但是是自己走的小路。”问及对自己最大的欣赏,黄总淡淡的笑着说:
“我觉得我有激情,也可以很努力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采访/撰文:孙强/崔凯
原话录音正理:摩瑞市场研究公司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