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朗常驻精确研究广州办公室,然而随着北京和上海地区业务的不断拓展,他经常需要奔波于北上广三地。笔者的采访恰好赶上梁旭朗来北京出差,于是彼此的缘分就在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那天悄然而至。
采访定在精确研究北京的办公室,梁旭朗以一身商务休闲装加运动背包的造型出现在我的面前。稳重又略带时尚的外表,急促又不失从容的步伐,这个面带笑容的老板一下子让人感觉无比亲切和温暖。
精确研究:打造Great China的战略布局
精确市场研究集团创建于1982年,有着28年丰富的市场研究经验。目前是香港最具历史、本土规模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之一;香港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Marketing杂志举办的The Agency of the Year 2009的调查结果)。自1994年开始进入中国内地网络,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均设有分公司。
“对于中国内地市场,主要是由广州这边负责统一管理。公司未来在大陆的发展和客户群的拓展也是由广州作为统筹。我们希望借助广州的地理优势,与香港总部共同打造精确研究Great China的一种战略布局。”
梁旭朗此次北京之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北京办公室搬迁的事宜。三天之后,公司就要搬到庄胜崇光的SOHO一带。“公司在北京地区的业务和规模会进一步扩大,随后也将在上海进行的扩展,进而一步一步建立整个中国地区的网络。”梁旭朗首先透露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梁旭朗带领公司蓬勃发展的雄心和信心来自于他多年的积淀——“在市场研究摸爬滚打的十六年”——这是梁旭朗在微博上对自己的描述。从1994年至今,他不仅练就了市场研究领域中的十八般武艺,更把渗透在这一行业中的职业精神——专注、创新和激情——融入到了自己的性格中。采访中他两次提到精确市场研究香港总部的Louis先生,六十岁的高龄仍精力充沛地冲在研究第一线。从梁旭朗钦佩和羡慕的神情中,一股奋斗的激情喷薄而出。“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到五六十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什么使他的对市场研究的热情永不熄灭?是什么让他在前任东家华南国际工作了十六年之久?又是什么让他下定决心一生专情于市场研究这个行业?这位老兵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从访问员到中国制造追梦者
梁旭朗在大学的专业是新闻与传播,侧重广告和市场营销,还没毕业就借着项目的机会进入了华南国际实习,并于1994年正式加入。
刚开始他从最基础的访问员干起,挨门挨户做问卷。如何成功入户,如何让被访者信任自己,如何启发被访者从而获得更大的信息量,这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梁旭朗来说都充满着刺激和挑战。从开始的害怕到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技巧,从最初的吃闭门羹到一年之后成为公司里TOP级访问员,梁旭朗在汗水间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增长了阅历,也对市场研究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有了深入的理解。多年后再回忆起这段经历,他的兴奋和感慨和仍流露在言语间,毕竟年轻时的闯劲让他体会到准确捕捉对方需求以及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这对于梁旭朗今后的发展以及对市场调查行业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业十六年,随着对市场研究行业接触的深入,梁旭朗越来越感到研究公司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专注某一领域的研究公司,例如青少年趋势研究,互联网应用研究等等。所以未来更大的可能是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客户面临的问题也来愈发多样化、复杂化,如果结合几家公司的集体力量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不仅能使投入产出最大化,同时也借此机会加深各个公司彼此的了解。“现在国内比较大的公司都是国际化的企业,而本土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甚至走出国门需要多家公司集合最优质的资源,抱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放合作的愿景,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拥有本土引以为傲的研究公司。”期待到那时,国际市场研究行业也会出现 “李宁”和“联想”这样的中国品牌。
挖掘来自职业的乐趣
人要做一行爱一行,如果你做得不快乐,就要反问自己,我真的是全心投入了吗?如果是的话,你肯定能找到这个行业的乐趣和价值。”的确,选职业就像挖井,没有认准一个地方一直往下挖,而中途放弃跳到另外一个,永远都找不到一个行业真正宝贵的乐趣与价值所在。“给自己一段时间,比如三到四年,不断的去挖掘一个行业,了解学习这个行业不同层级的知识和技术。”梁旭朗在市场研究行业一挖就是十六年,他也自然找到了那一捧清泉,尝到了甘甜的滋味。对行业长时间的专注和投入是他工作乐趣的一大来源。
另一大乐趣源泉来自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每一类型的客户,在不同的周期下,可能面对广告、市场定位等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在市场研究领域如何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使其在公司整体营销规划中作出较优的决策,是梁旭朗最乐于钻研的。在团队成员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探讨,自由讨论中,寻找新的技术,运用新的模式,挖掘消费者背后不为人知的行为习惯,再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具体环节的实施,制定出一套解决方案,呈现在客户眼前,得到认可。这就是他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梁旭朗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与客户沟通,与团队中的队员以及国内外专家沟通,在这样观点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呈现自己独一无二的思考角度,把这些想法融合在一起,再整合形成自己的思路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他特别强调公司团队中的畅通自由地交流氛围。在用人方面,他不希望公司对人才设置严格苛刻的准入门槛;在公司管理方面,也不希望有墨守成规、条条框框的约束;一个学习型的公司,创新性的企业,一定要破除陈科旧律,鼓励观点创新、敢于尝试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一位老板,他既不是无为而治又不是亲力亲为,而是用智慧、用激情感染和影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在轻松舒适的气氛里融入市场研究行业,发掘自身的价值和快乐所在。
“其实在一家公司里待多长时间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你能借助这个平台不断发现新鲜有吸引力的东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玩微博,一举三得
梁旭朗最近热衷的是微博。工作繁忙的他总会在零碎的时间里,利用一切可能的移动终端——Ipad客户端、Androi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等登陆微博。“其实我比较喜欢微博是因为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事实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透过大家的想法拓宽自己的思路。我认为这是一种学习和充电的过程,就像一块海绵,你能吸进去的东西越多,最后释放的力量才会越大。”他转发或者评论的微博有餐饮娱乐,生活励志类的,也有新闻时评,但是更多的还是关于互联网,新媒体趋势和动向的信息。“我也希望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其他的同事或者朋友,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最新的应用。”梁旭朗也会把微博上体现出的新技术应用趋势加入到公司的研究中,包括对手机终端的页面分析,互联网团购以及一些刚刚兴起的创意网站等等。“其实这些和我们很多客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及时掌握这些资讯,和他们沟通起来也便利很多。”
据统计,目前中国微博用户的人群已达到1亿多人。“听说在香港,有60%的白领在使用微博,台湾也如此。这种魅力来自于微博所突出的自媒体的特点。这一概念突破了原来的社区论坛形式,而变成每个人都可以订阅信息,自己打造信息传播的媒体渠道。关注不同的人,获取的知识完全不一样。”新媒体衍生出的各种新鲜好玩的网络平台不仅对于普通用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会成为市场研究应用的一种新的手段。“目前,我们也利用在线座谈会、微博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做一些调研方面的探索。透过新媒体的一些方式,例如音频、视频,问卷可以呈现和纸质问卷完全不同的体验效果。如果让消费者感到填问卷本身也是一种新鲜好玩的体验过程,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消费享受,那么问卷质量和受访率都会大大提高。”
梁旭朗通过玩微博,在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同时既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又把这些新的想法应用在了研究和服务客户上,可谓一举三得啊!
刷新自我,永葆年轻心态
“时尚潮流、苹果迷、新潮数码、科技创新”是梁旭朗微博上的标签,从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新技术、新趋势的喜好与追逐。谈到电子科技产品,他的语气中多了几分孩子般的兴奋。“同事都知道我经常换手机,Ipad这种产品一出来我也是迫不及待去尝试。不过这个爱好确实比较烧钱。”梁旭朗最初关注电子产品是在2000年左右。因为他当时在华南国际服务的客户大多来自手机互联网通讯领域。和业内人士频繁的接触使他感到这个领域发展空间巨大,也是未来潮流趋势所在。
通过体验最新的电子产品,梁旭朗最为一名消费者也有了很多感悟和体会。“最近这两年强调比较多是消费者体验,很多企业也开始投入精力关注这块。消费者体验的过程以前会用满意与否来评价,但是现在除了满意之外,还包含了娱乐感、幸福感、愉悦性等各方面,不是单纯的满意就可以。如果不能带给消费者新的体验,那么很难让他们对公司的产品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亲身经历而得到的认识使得梁旭朗在为客户解决市场问题时多了一层思考维度。
电子产品的科技创新速度很快,其所承载的咨询信息量也十分巨大,经常性的感受这种创新带来的体验享受的突破,使得梁旭朗的思想也总处于一种时常被刷新的状态中。市场研究行业需要人对于潮流趋向敏锐的洞察和捕捉能力,要保持一种不断接纳、吸收和学习新知识的年轻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帮助客户解决市场问题。而电子产品中,创新的脉搏跳动更快,更剧烈,给人思想和体验带来的冲击性更大,也更容易让梁旭朗感知前瞻性的趋势和新的潮流发展方向。
“其实,电子产品只是一种媒介,它是对我个人最有效地保持年轻心态的方法,关键是人需要有这样一种能够经常刷新自己的平台,它可以是电子产品也可以是其他媒介。”
民族志研究:未来趋势之一
梁旭朗对于定性研究也一直抱有较高的热情,对于民族志的研究更是走在同业之前。“我从2000年在华南国际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民族志研究。因为那时在做的一个国外项目本身就提出要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当时去到农村和当地人一起生活,虽然只有一两天,但是到村落里面观察不同的人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洞察消费者的方法。”
民族志研究是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进而了解其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在国内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因为它本身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费时费力,而且对于研究员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洞察表面的东西可能相对容易,但是挖掘背后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可能需要研究员与受访者生活一段时间,再透过特定的方法把一些行为特点加以提炼。
“虽然目前在国内普及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是我认为民族志是将来一个方向。毕竟它是属于定性研究范畴里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消费形态的趋势研究,甚至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都有帮助。这些新的趋势包括技术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消费形态的演化。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洞察消费者的这一变化过程。我们公司现在也投入了很多人力来从事这方面的开发和探索,相信在未来民族值得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对于民族志和在线的结合,梁旭朗也表示会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民族志是一种研究方法,在线是数据收集的渠道,比如我们现在针对青少年趋势研究就在采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来获取他们的消费形态。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或者买的东西等等拍成照片上传到指定的网站,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其实也在做类似民族志一样的研究。”梁旭朗同时也表示是否利用在线手段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而定。如果是年纪稍微大一些,可能会深入到他的家里或者工作环境中去了解。
比起管理公司,更喜欢做研究
“比起管理公司,我更喜欢做研究。”虽然梁旭朗对生意型老板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但是就自己而言,他还是更偏爱做研究。“我现在也会参与到公司的项目中。毕竟我自己很热爱做调研,有时甚至亲自去开座谈会,做深访。客户一些市场问题方面的讨论会我也会参加。我感觉能够投入到这种讨论中,与他们一起分享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梁旭朗这种对于研究的重视也体现在公司现在的业务比例中。“目前公司业务中定性占40%,定量占60%。可能和其他公司相比,我们的定性研究占比更多。未来我们也将保持这样的方向,因为我们在定性方面的实力相对比较强。”但是被问到自己属于做定性还是定量的人时,梁旭朗表示目前是一种“结合”。“很多同事在一进入这个行业时就会问自己更适合做定性还是定量。我的观点是,定性和定量从专长上讲会有一个侧重和分工。但是首先应关注的是客户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客户不会把自己的问题分成定量或者定性。因此在面临市场问题这个最重要的环节时,不存在定性和定量的区分。”
人才流动是行业成熟的表现
面对市场行业人员高流动率的现象,梁旭朗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认为市场研究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稀缺的,但是增长速度也很快。这种高增长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对于整合研究行业需求的增大。企业慢慢意识到市场调研的作用,也会相应在市场部下面设置研究部。这会吸引一些研究公司的人才从乙方向甲方流动。“我的很多同事都到企业里面去了,甚至是一些本土的国企。原来这些市场研究部只有一个人,现在慢慢发展到七八个人,我感到挺欣慰的。”如果越来越多市场研究人才进入企业,作为研究公司在与他们沟通时就容易很多。“以前我们可能会花几天的时间向企业灌输什么是市场研究,但是现在对方已经有清楚的了解,我们需要共同解决的就剩企业面临的市场问题了。”前期沟通理解时间的加快提高了整个工作的效率,这恰恰是一种市场成熟的表现。“所谓的人才流失反而促进了我们行业的发展。”
但同时,对于市场研究公司的压力可能会加大。“毕竟我们培养人才需要一个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使他们对最基础的技术以及客户的需求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对于人才方面,我们只能不断培养。”
采访后记
采访过程中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梁旭朗身上一种“纯粹”的气质。就像他的职业经历一样,十六年扎根一个行业——市场研究,十六年奉献一个公司——华南国际,他活得极为专一和投入。他对于科技的热情背后所透出的对新事物、新动向的关注和喜爱实则是对于生活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像他说的“Being young is an attitude”。Young——年轻,代表的不是年龄、不是外表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对于未知事物的追求和探索,对于单纯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心态自然而然的从他的温暖的笑容,明亮的眼神以及温文尔雅的谈吐中散发出来,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其实今天也不能说采访,就是想和你们年轻人聊聊天,谈谈心,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你们沟通一下。”采访的最后梁旭朗这样说道。
结束后,笔者走在北京凛冽的风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谢这寒冬中的缘分,让我感受到了一股如春天般的温暖和振奋。
梁旭朗:
1994-2010年,SCMR 华南国际研究总监
2010年4月至今任广州精确市场研究集团(中国)总经理
采访/撰文::李赛、孙强
原话录音整理:摩瑞市场研究公司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