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由【JTBD2.0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带来的思考与实践总结的系列文章。该小组由CRMA副会长、品创方略创始人张弛发起,旨在聚集一批有想法、善分享的行业同仁,围绕特定行业与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探究式学习。
协会从中精选出部分优质内容,陆续发布,愿与更多同行一起切磋共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共创与分享,不断提升用户与市场洞察在商业中的影响力,共同助力企业增强从洞察到创新的能力,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增长。
一、什么是好的用户细分?
1.从研究角度讲:
a.组内同质 + 组间异质,细分客群间MECE,个体不被重复定义;
b.细分客群描述兼具广度和深度,涵盖个体生活/消费状态、品类痛点&需求、触媒习惯等,分别支撑客群理解及品牌价值主张、产品定义、整合营销;
c.“一张图”作战,品牌/产品/GTM营销所调用的细分结果一致
2.从产品角度讲:细分客群呈现的对产品形态、需求及功能定义、产品组合及定价要求,至少任一存在差异,能支撑长期的产线规划,及各产品系列的有效区隔
3.从营销角度讲:
a.细分标签在投广投流平台可识别,明确KOL合作、人群推送方向;
b.大小数据融合,细分结果可打标系统内各ID,支持常态运营(如新客冷启动、活跃加购物车/复购、流失挽留等)
综上:
1.符合西洋乐器行业的用户细分轴线,可能会是:
【X轴】人群标签(复合家庭生命周期、乐器经验):如休闲客-儿童(K6-K15)、高中/大学生、成人、银发族;关联从业者-台前表演(歌手/乐手)、内容创作者、幕后加工(编曲/混音)
【Y轴】动机&场景:娱乐消遣、长期兴趣、社交建联、考级/升学、职业演奏、内容创作、音乐治疗、送礼/收藏
【辅助标签1】消费价值观:价格敏感型、品质/品牌型、时尚/潮流型
【辅助标签2】投入度(时间+金钱):低投入(偶尔玩)、高投入(长期学习/高端消费)
2.拟合的用户细分标签,可能会是:
考级型琴童/学生、自由文艺青年、释压职场人士、流量直播表演者、职业乐手、跨界创意玩家(含实验音乐极客)、音乐圆梦银发族、素质/蒙氏教育父母、音声疗愈者、收藏发烧友
二、用户细分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哪里?
1.品线繁多,细分标准或难统一
可以找到多品类共用标准(如上升到消费价值观:专业参数/价格敏感/时尚潮玩/社交建联等),但这套标准更适用于品牌营销,对产品定义借鉴不足,仍要下探其在产品/服务层面体现。但如果各品类使用针对性细分结果,不利于跨品类用户运营或整体品牌宣称曝光
2.难以把握切入时机&现阶段投入产出比低
战略性细分受两大方面挑战,一方面工作重心服务于单品生命周期管理,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启动时点;另一方面,企业普遍面临“生存/现金流焦虑”,降本增效、现有爆品做产品拓展成为保险选择。有长期收益但短期不见好的战略级项目,难受管理层重视及预算获批
3.上市营销难复用
客群细分结果和投广标签无法对位(特别针对海外平台),细分能加强对用户理解,但对营销策略转化落地,作用有限
三、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做到更有共识、更落地、更能指导产品规划的用户细分?
1.AI脑暴:利用ChatGPT、Claude等AI语义大模型,或Atypical.ai等AI智能体,帮助研究人员脑暴形成细分假设
2.CDP、电商平台标签调取:整理数据中台可使用的用户标签
3.定性共创工作坊:完成规模定性访谈后,利用访谈小结卡和产品、营销代表达成共识
作者|马彗哲
|